媒体报道

多家媒体报道甘肃积石山、青海民和、辽宁建昌灾后救助重建工作

2025-03-07 22:58:09

  幸福食堂■◆■★◆、老年活动中心、儿童活动中心……安置点建设过程中,配套设施都是重中之重。这些便民利民设施,为群众生产生活增添浓浓暖意◆◆★。

  “以前★■◆◆■■,村里搞活动都在室外,到了冬天非常冷◆■。★◆★◆★★”民和县中川乡金田草滩新村安置点内,杨山新一边写着对联◆◆★★,一边说■◆★■■。活动中心里,还有两位老人拉着二胡■★◆。悠扬的乐曲中,一幅对联“人民群众心向党”的上联写好了,一名即将入住新居的村民立即预订了这副对联,说要贴到自家门上。

  在民和县第二市民健身广场◆★◆■■◆,应急指挥室、应急饮用水箱、医疗室等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。该县在重点乡镇建设了36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。

  ■★“政府把群众诉求挂在心尖尖上,群众都看在眼里。★■◆◆◆”黄维亮说,前不久,项目部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,上面写着:灾害无情人有情◆■◆,感谢党和政府◆★。

  恢复重建过程中,基于百姓诉求■★■■◆◆,同时出于恢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考虑,政府招标开展民和县砂涌治理项目■■■★。中国安能集团第二工程局成功中标■★。

  土地平整★◆★■■★、集中连片、设施完整、土地肥沃……这样的高标准农田,对于旱地众多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的群众来说■★,犹如珍宝◆★■。

  无论是甘肃还是青海■★◆,在积石山地震灾区的多个安置点,记者都看到了装备齐全的“应急小站■★◆■★◆”。

  “这样的建设成果是建立在政府大力支持的基础上。■◆★★★”黄维亮说,在工程推进中遇到的所有困难,只要向乡政府提出来■◆,他们就会立刻帮忙解决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■★■★★。

  “我们把很多闲置的学校及设施(教学点)改造成应急避难场所◆■◆◆★,不但提升了基层应急能力,也盘活了土地资源,促进了国有资产再利用。”民和县应急管理局局长陈文合介绍。

  日前,在项目现场■■◆★,记者看到770米长的排导槽建设工作正在收尾★■,而整个治理工程的主体部分已完成验收。项目负责人黄维亮介绍,工程重点在于对塌陷区的治理,这关系到整个片区今后的安全状况。目前,项目建设了5座拦挡坝,对高边坡做了防护。

  受灾群众很快住进了安全的板房,但让他们始终放心不下的是自家的田地,那是“跟命一样重要”的东西。

  ■■★“不包括救援阶段,仅治理阶段,工程量就涉及20万立方米的土方清运◆★■◆◆、15万立方米的土方平整。■★★”黄维亮说,200多亩的基本农田已经恢复,高标准农田的配套灌溉设施恢复等由其他项目建设,也在有序推进中。如今,草滩村的牌楼立柱上,曾被淤泥掩埋的地方被用玻璃罩保护了起来◆★■■◆,最高处有三人多高◆★■◆。据介绍,这里远不是淤泥的最深处,最深处约10米。从最初进场要靠在淤泥上搭板子和碎石才能行进,到如今把平整的土地★★■、农田还给百姓,黄维亮快一年没有回过家了。

  “‘应急小站’建在村上,优化了村级应急储备,也对安置点应急能力提升发挥重要作用◆★■。”甘肃省临夏州应急管理局局长马维茂介绍,进入灾后恢复重建期后■◆◆,该局系统梳理抗震救灾工作经验教训◆◆★★◆,启动应急预案修订工作◆◆★,推动乡镇(街道)◆■■◆“七有◆◆◆”(有应急管理机构、有应急工作机制、有应急管理制度、有应急救援队伍、有应急预案体系、有应急物资储备、有应急指挥平台)和村(社区)“五有■★◆■◆”(有综合应急队伍、有应急避难场所、有应急保障物资、有◆■■“叫应”“叫醒”机制、有应急处置方案)建设■★◆■。

  但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发生的甘肃省积石山县6.2级地震,却无情掩埋了这片农田。地震引发的砂涌使得大量泥沙涌进村庄,造成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★◆■■、草滩村69户315间房屋被冲毁■■◆◆★、淤埋,掩埋区域面积近6平方公里。

  既看当下,也谋长远■◆■。记者探访发现,灾后重建过程中,有关部门不但对眼下急需解决的倒房重建等问题压茬推进★★◆,也以重建为契机,提升基层应急能力、完善配套设施◆★■■◆。